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发挥北航空天地一体化交通运输特色和学科优势,2007年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汽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基础上成立,形成了具有空地协同、车路协同和空地信一体化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构建了融合航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场道路、土木工程等空地信一体化交通运输学科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学院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空器适航技术、道路与铁道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空器适航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土木工程及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车辆工程)。其中,“车辆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航空器适航技术”是国防特色学科,新能源汽车工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交叉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并列排名第四。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增设“航空器适航技术”本科专业,在国内首开这一需求强劲的紧缺专业。

学院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建设土木与交通工程国际化实验班,培养在土木、交通工程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协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验班课程体系与国际知名大学土木工程课程对接,采用国外教授授课、国际知名大学公开课与本校优秀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已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开展本科生互换培养,初步形成了土木学科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培养环境。

学院教师队伍学缘广泛,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现有教职员工78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7.5%,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

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有2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有2人入选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学院建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适航技术研究中心、通用航空北京市工程中心、飞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学院建有北航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本田节能汽车大赛”、“FSAE方程式赛车”、“建筑结构大赛”、“智能交通设计大赛”、“SRTP”、“冯如杯”、“挑战杯”等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和实践教学示范实验室。学院与德国ITI公司、奥地利AVL公司等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学院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实验中心和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能够完成软件工程训练、汽车动力与电子实验、车辆工程实验、交通运输实验、微小型发动机实验、飞行仿真实验、结构工程实验、岩土工程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和土木材料实验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3年学院按交通运输类和土木类两个大类本科专业招生。其中,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道路运输)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内燃机)和飞行器适航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土木类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机场与道路两个专业方向。

学院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特色结合,在学校公共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相关本科专业教学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科技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院设有“志成奖学金”,用于奖励交通学院入学成绩优异的新生同学,以及优秀在校学生和品行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

学院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比例高,一次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广泛分布于汽车、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民航等行业,从事设计、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